资质荣誉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质荣誉
当下中国芯片的困局与机遇 专家:中国拥有西方没有的机会
来源:资质荣誉      发布时间:2024-02-11 19:46:06      


当下中国芯片的困局与机遇 专家:中国拥有西方没有的机会


  华为被打压事件出来后,中国芯片半导体领域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,国产厂商都纷纷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,就连消费市场都开始大谈“核心技术”。

  从2019年到今天,已经有上万家厂商加入到集成电路与半导体行业中来,一举爆发了半导体创业潮,尽管存在很大泡沫,但也预示着这里面的给予。

  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就慢慢的开始了,但直到今天,我国与西方的差距依旧存在3~5年代的差距。对于芯片半导体领域走上自主研发已经来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。

  尽管我国在芯片半导体领域起步很早,但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~90年代期间,盛行“下海经商”浪潮,研发精神抛在脑后,都寻求发家致富去。同时由于跟西方接触较小,以至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与世界差距逐渐扩大。

  2000年,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公司“所剩无几”,有的也只是依靠国家在苦苦支撑着。尽管后来国人开始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的严重性,开始要加大投入这样的领域发展,像华为开始成立海思,中芯国际和展讯也开始加大力度研发。

  2005年,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才有了一点小成绩,芯片设计、芯片制造和芯片封测才开始“入行”。国产厂商才开始有VC,半导体企业才逐渐出现。

  但这背后依旧是“裸游”的企业很多,毕竟很多人看到“有机可图”后,也开始纷纷扎堆入行,但最后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很少,也就是当今的半导体龙头企业。

  不难看出,如今中国半导体行业表面繁荣,背后却是千疮百孔,有人为了赚钱入行,有人为了理想入行,有人为了打破西方入行,又被被迫无奈入行……到最后有人在这个浪潮中被淹没,也有人脱颖而出,突破了新技术。

  任正非说过:造芯片不同于以往的修桥补路,砸钱并不能砸出来芯片,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数字化人才。

  尽管今天的芯片半导体领域存在巨大的泡沫,但并不可能影响其发展。毕竟任何一个行业都存有泡沫,百家争鸣,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。就像今天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样,有人在浪潮中努力研发,也有人“裸游”依靠补贴,但并不影响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。

  今天是一个实打实靠硬功夫拼搏的时代,任何一家公司想要在这个浪潮中争渡,都务必要拿出硬实力,才能够大步向前发展,才能避免被别人绊倒。加强自主研发的力度和坚持创新,才是国产厂商需要做的,毕竟那个“造不如买”的时代早已逝去,“科技无国界”的幌子也被拆穿。

  芯片半导体风投专家陈大同曾说过:当你发现砸钱也造不出来产品的时候,那么你就需要老老实实去深耕,按照产业归来去研发。

  所以说,我们要明白不管在什么行业,存在泡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人甘愿醒来,没有人愿意去扎根。

  从燃油车行业,到手机行业,再到今天的新能源汽车,都可以发现,突破卡脖子需要的不仅是一腔热血,还需要更多有底气,有精神并且愿意脚踏实地的人才。

  因为在十几年前,中国在通讯行业,在手机行业,从无到有,从抄袭到模仿,到今天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,都能看出中国拥有世界上其他几个国家没有的优势:压力越大,动力越大。

  今天的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,也是全球最大的实力选手,华为被打压之后更能体现出来。一家非公有制企业面对美国的三轮打压,不仅没有倒下,反而带领一家有一家厂商走上研发,同时还全方位布局产业链,组建国产厂商成立中国自己的芯片标准。

  而如今,国内对于芯片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更是史无前例,都开始投资国产代替,不再盲目追捧国外“舶来品”。华为、小米等厂商也开始沉沦投资公司,先后投资了国内众多高端制造业,就为了能够打造一条100%的国产供应链。

  同时为了加强研发和创新力度,国产厂商更是推出了众多人才激励计划。华为的“百万年薪招聘天才少年计划”,小米的人才激励机制,阿里达摩院的“青橙奖”……

  “没有梧桐树,就引不来金凤凰”,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,国内专家更是群策群力,纷纷加大对于人才数理化的教育。

  想要突破人才紧缺的难题,就应该从人才教育培训入手。而今天国家也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,加强人才对于职业的实践,而不是昔日的培养“考试机器”人才。

  今天的中国最缺的并不是“考试人才”,而是拥有创新思维,动手能力强的科学家。

  这是我们当下和未来需要加强的,也是突破芯片半导体“卡脖子”难关的根本。真正拥有创新型研发人才和脚踏实地的工人大军,才能够突破西方封锁,否则有再多厂商加入半导体厂商都是表面繁荣罢了,创新研发也只是无源之水。

  万幸的是,华为之后,国产厂商都开始觉悟,但不幸的是我们只有一家“华为”。

  但我相信,只要国产厂商坚持研发创新,只要我们加强数理化人才的培养,打造良好的学术氛围,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“华为”出现,站在全球化舞台上,高举国产大旗!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